《论语》学习心得(通用32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习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学习心得 篇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论语》学习心得 篇2《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里的“天命”,不妨理解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即所谓万事皆有定数,佛家有皆有因果也是此意。“大人”可以解释为长辈、长官、长者或也可以理解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敬畏”的常识。这种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自己、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阿q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子先前比你阔得多了。”那是无根据的妄自尊大。比较起来,手里有权,口袋里有钱,或者有那么一技之长的人,更容易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的毛病。思想家王夫之说得很是透彻:“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汤不以天下与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中。”这里的“不敢”,便是“敬畏”。
《论语》学习心得 篇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传统上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关于交友的问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关于胸怀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与《庄子·天下》篇“百家之学”的“学”相同。“学”有作动词用的“学习”,有作名词用的.“学说”等,这里应为后者,指思想主张,对社会、人生的总体认识。“时”不应解作“时常”或“按时”,而应解作“时代”,也可引申为社会。“习”不应作“温习”讲,而应作实践、采用讲。下面的两句与之相应,第二句中的“有朋”其实就是朋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这样,《论语》首章孔子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思想:如果我的学说被时代(或社会)所行用,那不就太令人感到喜悦吗?退一步说,如果时代没采用,可有人能够理解我的追求,赞同我的学说,或者从远方来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上没人能采用,甚至没有人能够理解我的学说,我也能够坦然面对,不愠不恼,正确对待,不也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句话受到许多人的赞赏。他如此博学,还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精神十分可贵。但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还要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边检人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是有益的。在我看来,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很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孔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为思考,思维;“罔”读wǎng,意思为迷惑,昏而无得;“殆”读dài,意思为没有信心。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论语》学习心得 篇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意:气质比理性强的人,有野性;而理性比气质强的人则会慢条斯文。有理性,又有气质的人,就可以成为君子。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的。
《论语》学习心得 篇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自《论语·学而》“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
大意是: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别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这样,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原句有几点要注意,“忠”字代表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信”字,有两种含义,一是诚信,二是信用,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立世之根本。
朱熹这位大儒家学者加注:日醒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讲究修身。《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所讲的就是以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高成就。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背景: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人如果能做到日三省,则能成就大业。
《论语》学习心得 篇6《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很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很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论语》学习心得 篇7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别说半部论语了,就单单几则论语就告诉了我做人与学习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呢!话说某一天,子路来孔子家学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的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衣服,子路听到后连忙回家,换了一件非常朴素的衣服回来了。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就对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里数学测试,成绩出来后,我有一道题不懂,就去问老师。老师讲过后,问我明白没有,虽然我没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说,怕老师说我笨,结果下一次考试又没有答对,去掉了8分。
《论语》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
《论语》学习心得 篇8先看很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论语》学习心得 篇9在现今社会中,由于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做人乃至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现在社会中的理性的道德体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它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说朋友的重要,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有一种说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又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论语中,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感触较深的首先是: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引导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其次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很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有时候很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这样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宽容,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第三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淡定,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是“天命”。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在这里说了“知命、知礼、知言”三个境界。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理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中那些充满了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小故事告诉我们,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首先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一种乐观、光明的态度。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把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有一颗让自己快乐的心,让自己成为一缕阳光,去照亮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这不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同样是我们人格的大欢乐所在。因为他人的欢乐,世界的欢乐与我们自己修身养性的智慧,可以融合为一。这大概就是《论语》给我们很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
结合实际学习《论语》感到很大的收获还在于净化了心灵、调整了心态,尽管我们在一些事情的境遇中可能会受到某些不公平的待遇,或是“事实”的颠倒,但仍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只要你静心去体会,过程比结果更能让人感悟真谛。遇事不要过分计较,又要宽以待人,坦然淡定的处世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中的阳光和雨露,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诸多真诚的回报与快乐!
《论语》学习心得 篇10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论语》这本书,但却没有真正地去看过。当时,在我的想象中:《论语》这本书和其他的书没什么两样的,当我现在真正地读完《论语》后,才觉得二、三年级时我那幼稚的想象是大错特错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读完《论语》后,感触很深的一句话。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这是这句话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还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个人有个人的优点。只有向别人的优点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自己才会变得更加优秀啊!
其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也是出自《论语》的话,和上一句意思大概相同。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聪明而又好学习,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肯定有许多方面不如别人,那么我们要不耻下问,将自己更加完美些。我记得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啊,只有做到不耻下问,那么,我们不是离完美更加近些了吗?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朋友是我们很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于丹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说人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三种坏朋友呢?友便辟,就是性情特别暴躁的。遇事不能冷静理性地帮你分析判断。友善柔,就是特别优柔寡断的。在你需要选择时,他的优柔让你失去机会。友便佞,就是心怀鬼胎的朋友。不走正道,阿谀谄媚之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从自身修养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交到好的朋友。
于丹以为,人与人之间不是越亲密越好,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不管是上下级,朋友间,父母和子女间,皆如此。凡事“过尤不及”。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对待君主劝谏过多,就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规劝过分,就会被疏远。”还说,带刺的豪猪就是多次在靠近和远离之间试探出一个很佳距离,既可以彼此获得温暖,又可以不伤害对方。人,亦如此。
《论语》学习心得 篇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很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单位吧。在这个集体里,就有体育课上的猛将、美术课的绘画巧匠、书法好手。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很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学习心得 篇12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别说半部论语了,就单单几则论语就告诉了我做人与学习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呢!话说某一天,子路来孔子家学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的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衣服,子路听到后连忙回家,换了一件非常朴素的衣服回来了。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就对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里数学测试,成绩出来后,我有一道题不懂,就去问老师。老师讲过后,问我明白没有,虽然我没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说,怕老师说我笨,结果下一次考试又没有答对,去掉了8分。
《论语》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
《论语》学习心得 篇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什么意思?“士,事也。”[1]也就是说,一个人被推举出来为大家做事,就是士。既然出来为大家做事,他在社会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个位置,故而《汉书?食货志》说“学以居位曰士。”后来选士用科举的办法。科就是一个方面的才能,举就是推举。就是通过考试看谁有能力,有能力者为士。从乡试开始,一级一级的考上去,乡试考的好的叫中举,就是你可以向上推举的意思。在全国举行的会试中,考的很好的叫贡生,贡生就是等着向皇帝进贡人才的意思。皇帝殿试以后,*一名就是“进士”。通俗的说,就是进级为士。这就是“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来历。既然被选上了,就有了升迁,就有了官职的大小,“是以为大夫卿士。”[2]后来把出来做官,叫做出仕。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当公务员吧。
做公务员首先是为老百姓办事的。那么古人对于士有什么要求吗?有。在这里曾子为出来作士的人提出了很起码的要求。他说,出来为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坚毅、坚韧、有百折不回的气概和毅力。一个知识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远大,即所谓弘大,立大志向,办大事,办好事,坚定不移地向前走。为了老百姓,目标再远,困难再大,也绝不动摇。而且要把自己担负的责任看作是天职。这里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仁,以推行仁政为己任,这是很很重要的。为了推行仁政死而后已!
所以当官的不要怕担负责任,你不愿意担负责任就不要当官。当官的'就要推行仁政,施仁政,爱人民,用仁德来管理百姓,用仁德来要求自己,用仁德来作为自己为官的原则和检查衡量能力的标准。在曾子看来,要享福别做官,要发财别做官,不能任重道远,不能吃苦耐劳,不能一丝不苟地为*办事,为老百姓办事,不能实行仁政的人,真的不如回家卖红薯。人都是要死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心一意地为老百姓办事的人,死了才没有什么后悔和遗憾,才能做到死而后已,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不配士这个称呼。
《论语》学习心得 篇14作为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国人处事的指导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它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时候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提倡积极入世,以克己复礼的思想给众人约束自我智慧于他人的治理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造一个有人心的社会,在于天下他汇集了天下,人在于个人,他指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份传承至今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甚至给海外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
论语让我直面自己,摒弃坏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会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点也不懂的状况。可是为了让自己显得聪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装自己已经很懂了,可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并不耻下问,或恭敬地向老师询问才是智慧的体现呀,所以在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话才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够举一而反三。
论语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习这件事,论语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更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得到益处,把学习当做爱好去做,学习的效率更能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多学学着,专心多问多思考,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学习,更能沉浸在其中。
当然论语很重要的还是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其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后而博泽于人的宽容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精神,也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进取态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昂扬志气,在今天的中国这些品质都被我们的追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拥有这样的品质,营造出一个大同的社会,论语无疑是一个*的指导。
后世的许许多多的思想都源自于论语文人墨客们需要他给予治国的指导,武将们也需要他洗涤内心的力气,而我们更需要将他细细研读,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会给予我们很积极的建议,让我们在社会中有所一代论语之光将第三10而至,万事生生不息,论语是我国文化历史遗产的一个瑰宝,也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应该值得品鉴的一本书。论语影响了我,我从以前的,不懂装懂,到不懂就问,我认为我已经明白了这道理,自身的聪明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实质上的。
《论语》学习心得 篇15《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行。此书也蕴含了许多关于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看法,他认为只要自己感兴趣,把所学得当作一种爱好,一种快乐,就一定能学好它。当然,在今天,我们依然认为兴趣是很好的老师,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就能够集中全身的精力,激发潜能,从而促使自己走向成功。
有了学习的兴趣还不能够走向成功,还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他认为对待知识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可事实上,我们很难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或者说人们很多时候不愿承认自己不知道,认为这样很丢脸,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理。我们应该保持谦卑的学习态度,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有了良好学习态度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应该结合起来,不能只顾一边。现在社会,中国学习就是属于理论方面十分优秀,但是动手实践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就比较弱了。在这点上,我们应逐步提高学习中探究的能力。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但光有这点还不够,有些人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样的学习也是不好的。所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种学习方法。温故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对此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还可能发现一些新的知识。
有了这些,还需要一个“*”——梦想。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是孔子在步入迟暮之年还未实现梦想时发出的感叹,但他并没就此放弃,而是心怀梦想,对生活充满希望。梦想就像太阳,没有梦想的人,生活中就如同失去了阳光,整日在黑暗中度过,怎么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呢?
梦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动力,但也有人心怀梦想,却止步不前。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许许多多的人同这位游子一样,虽然心怀梦想,但是觉得梦想太遥远而放弃,但你有为此努力过吗?还有一种人,他们为梦想努力过、奋斗过,但在面对众多困难时,他们被压倒了,而他们对自己说:“我努力过了。”但你们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我拼尽全力了吗?”如果你做到了这些,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这本著作中所蕴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论语》学习心得 篇16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学习心得 篇17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中说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尼,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要说话算数。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试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兴,我说: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带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忧郁的答应了,打算下星期天带我去云台山玩,我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云台山,时间过的如流水一般,转眼间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问爸爸什么时候去,爸爸说:“今天太忙了,没有时间,改日吧!我的心霎时间由高兴到难过”。我说:“爸爸你不想去,就别说,说出去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要说到做到。”
妈妈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爸爸说了一顿,妈妈说爸爸做的不对,答应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虽然这次我没去云台山,但是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做为一名好学生,更要诚实守信,善于勤学。
《论语》学习心得 篇18当我翻开那本厚重而又不厚实的泛着浓厚的油墨气息的千古佳文时,我再一次的,被震撼了!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孔子留下了许多使我们对生活,对学习*反思,并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学习,孝道,德行,为政。使我惊叹不已!其中,令我印象很深的要数:孔子的快乐人生观!
其实,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然而,我们的第二个人生态度就是尽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弥补遇到的遗憾。灾害已发生、悲剧已上演、迅速地正确面对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减少损失、重新站起来。此时,支持我们站起来的是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论语。宪问》中谈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如果你心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种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与遗憾。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悲痛是难免的,而很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的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美味。
《论语》学习心得 篇19《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很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很大的幸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学习心得 篇20老师让我们学习《论语》,在所有论语里,有一则是我印象很深,很有感触的一侧论语,那便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则论语是说: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很后一个落叶的。它告诉了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环境的磨炼,才能更加体现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帮母亲拾柴火,伙伴们陪着我一起去。可那些树枝却是长满了尖刺,朋友们时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难遭厄运,被扎出一道道伤口。渐渐地,伙伴们放弃了,便劝我陪他们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满头大汗的母亲,咬了咬牙,一口回绝朋友,又埋头干了起来。
下午回到家里,妈妈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奖了我。那时的我,手上的'疼痛依旧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悦。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经历过逆境。逆境中的挣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难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能进步,才能磨炼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个社会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别人就会超越你,适者生存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我们应该学会磨炼自己,不管条件怎样恶劣,环境怎样艰苦,我们都应坚持下来,做一棵不惧“岁寒”的“松柏”。
风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凭他的摧残击打,我们都要逆风飞翔。
《论语》学习心得 篇21近来翻阅《论语》,我在其中了解、领悟。我想对孔子说,你的思想,在经历漫长的千年隧道,依然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滋长着,不曾停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中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那博大精深的学问的来源。请允许我在此将笔稍微拐一下。纵观世界文学史,很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很激烈、惨痛的旋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
你是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 育实践上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你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您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想对孔子说,当你在世界的某处地方停驻,留下的是你的渊博,教出的是无穷的学子,我为你感到自豪。你渴望着统治者的赏识,可却从不因此而违背自己的原则。你那谈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别人是拿不走的,因为它已成为个人的财富,是心灵的智慧。只有用自己的才智观察周围的世界,并认真地思考,得到的答案才真正属于自己。正如一个人的气质,不能拿别人的一样,必须经过个人的学习,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通晓世界的人。
孔子,在你的弟子整理出的《论语》中,记录了你一生的言语,不管是道德,学问,还是品质我们都得到了升华,如滚滚的江水永不止息,你的知识已贯通中外古今,你的博大胸怀令你那上千个弟子臣服,更令我惊叹。孔子,我想对你说,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当老师在传授知识时我想起了你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呀!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得到巩固,得到更新,获得更深的体会。你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铭记于心,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让我明白: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的目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应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很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历史千百次的昭示,千百次啊!当困难绊住你成功脚步的时候,当失败挫伤你进取雄心的时候;负担压得你喘不过气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放弃。我想对孔子说,是你让懂得怎样处事,怎样去学习,怎样去面对人生。
《论语》学习心得 篇22今天,我读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
配的启蒙故事是“砍柴的学问”。讲的是古代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教学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想都没想,就埋头开始砍柴。孙膑经过认真考虑后,专门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个窑洞里,把榆木烧成了木炭,然后找了一根柏树枝当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柴,火虽然烧的大,但是浓烟很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
读了这些,我觉得孔子说的真好,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学的东西记住了,但是同由于理解意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记住,只有在学习认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还没有弄明白,及时向别人请教,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要象故事里的孙膑学习,不管做什么中都要多思考,特别是在学习上努力地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
《论语》学习心得 篇23《论语》一书的真谛必须精读细解,但我的时间和学识都有限,只能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发,谈一点感想。仁“仁”是什么?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时突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墙外出。但他只是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过了一会儿,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小和尚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顿时惊慌失措。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便是“仁”。平和《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孔子曾赞赏他的学生颜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之所以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是因为他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人际交往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并不赞同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学习心得 篇24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根据史实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曾向顽童请教问题。可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博学的孔子,还需新的向别人求教,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那么,骄傲自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对《论语》的学习领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头呢?
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这样不但自己,对*也是一种福。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学习心得 篇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位置,是中华文化很明显的特征!儒家文化就浓缩在《论语》中,其中以仁这一博爱思想著称。说起论语,就想到了于丹曾写过一本《论语心得》,里面详细介绍了论语中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下面就介绍一下我心目中对论语的理解。从初中开始就接触论语,那时就对里面的一些“名句”熟记于心,比如督促人学习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授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风度。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华文化中,表现在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也绝不仅是一本书,更多的是我们规范行为,完善品格的法典。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在感叹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时也能体会到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在解释“鲜”这一词时,说“鲜”既出自五味,又凌驾于五味之上。菜品的成功就是使各种食材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既保留各自的特色,又获取了其他食材的优点,从而获得很佳的舌尖体验。在描写制作一种鱼时,要用鱼生长的湖水煮,以很大限度的保留鱼的原味和鲜味,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想要获取自然的馈赠,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当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更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先瞻性和正确性,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表现。
《论语》既是后人根据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对话所编,就代表了其蕴含的思想是多人的成果,而孔子对其弟子教诲的话语确是毋庸置疑的。孔子的“因材施教”亦是对后人启发深远,即使现在,因材施教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只有采用不同的手段,不同性格、资历的学生才能发挥所长,也才能各生千秋。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是论语中中庸思想的体现,中庸即不偏不倚,淡然置之的态度。“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当时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目的就是稳定社会秩序,使原本满目疮痍的周氏王朝重新找到一丝活力。环顾当下,中庸也是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尤为显得重要。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待人接物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正直公正,你的人际还会有猜疑和不满吗?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中正、平和,即指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事情时能够面不改色,波澜不惊。人生需要淡定,人生需要中庸。孝道。“有父母,不远游”。这是孔子孔子对他弟子的忠告,虽然不知道当时对其弟子的影响如何,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也必须遵从的指导语。横观当下,多少年轻人只顾在外打拼,只为在社会赢得立锥之地,却忽略了家里孤独的老人。老人在急切的盼望孩子们回家团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仍在上演!父母对于我们期待的并不多,哪怕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就足以赚钱他们脸上的微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的生活本可以很美好,只是没有我们的陪伴,也就变得不美好了。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字当头,小人以利字当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在于为人处事的态度自己面对利与义的抉择。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做到正直,而非谄媚,阿谀奉承,即有视钱财为粪土的明智,又有舍生取义的决心,这就是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信则是这一切蓝图的前提,没有信誉,人则寸步难移。取信于人,才能换去别人的尊重,才能获得支持,做好事情。
《论语》是几千年来人们为人处事的宗旨,儒学则一直占据着传统思想的主流位置,古人学习论语以决战科举,求取功名,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论语》的对人们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仍然重大,孔子仍在几千年之前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今人们也仍在不断的解读论语,发现新的东西,以求从这位老者身上获取更多知识。
《论语》学习心得 篇26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语太深奥了,我也看不太懂。听妈妈说,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通过论语我知道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质是现在人中少有的.。他教会我们如何接人待物,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
他能被我们后人称为“圣人”那都是他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累积的经验和思想,跟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论语》学习心得 篇2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的表面意思就是:一个人学了知识经常复习或者使用,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更深入一点其实学而时习之就是告诉我们说遇到问题了该怎么办?我们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遇到问题,*一种是不学习,第二种是已经开始学习的人,如何去应用和内化呢?很多人学习了短期看不到理想的结果,会误以为学习没用,学习无法改变生活,因此会感到焦虑。其实这种焦虑来源于内心,说白了还是想走捷径。似乎“我看了一本书,就会立刻变得不一样”,而孔夫子告诉我们,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很后一句讲的是我们修为的境界。如果连起来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中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不理解时的应对方法。应对的方法就是一个字:乐!梁漱溟先生曾说,孔子之乐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孔子认为“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家庭中是很好的成员,在工作岗位上是非常好的员工,尊敬领导,做事靠谱,与同事沟通顺畅,这样的人去做乱的可能性就很小。在我们今天,作乱可以指做出背信弃义的事。君子务本,指君子做事一定要抓住根本。什么是根本?根本就是孝弟,是家庭伦理。当一个人能够抓住家庭伦理的时候,本立而道生。何为本?人很应该抓住的根本是孝弟—先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需要面对两种关系,一种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种是和其他人的关系。而你与其他人的关系,其实也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一个人如果跟父母,兄弟的关系处不好,跟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出现问题。“其为人也孝弟”是一件小事,接下来“而好犯上者”是一件大事,之后“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是一件更大的事。
其实告诉我们:我们行为的很终结果,是由我们初期的微小习惯积累而成的,这叫微习惯。如果我们每天能对自己的微习惯有一点点的改变,那么五年,十年之后将会收获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很多人却没有耐心去等待长期的结果,却总期待短期回报。希望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就收获一个巨大的变化。你下班之后是看电视还是学习,是陪孩子运动还是陪孩子学习,这些微小的习惯,在每天看来似乎差异不大,但五年到十年之后,两种生活方式肯定迥然有异。撒切尔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所以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很重要的,不是追求远大而虚无的目标,而是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好。在家庭中,努力成为好父亲,好丈夫,或好母亲,好妻子。以此为基础,你跟整个社会的关系便会逐渐理顺,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花言巧语,油嘴滑舌,表情极其丰富,这种人八成不会太好。孔子不喜欢特别伶牙俐齿的人。他喜欢的是诚恳朴实,刚毅木讷。巧言令色,之所以鲜矣仁,就是因为过分了。所谓过犹不及,凡事一旦超过尺度,就缺乏真诚,它背后一定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对一个人而言,保持真诚的生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人与人之间很好的状态,就是有话说话,无话静坐。两个人安静地坐着,但不会觉得尴尬,这才是朋友相处的很佳境界。见面之后,大可不必为了套近乎而没话找话,开一些低俗的玩笑,或者故意相互调侃,来显得两人之间有话聊。
《论语》学习心得 篇28其实论语中的博大精深哪是我能看穿,猜得透的,这里就是我一点浅微的看法。另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孔子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封建、专制、等级、愚昧、努力的宿命论思想。
以及在现代社会制度下、现代文明条件下,他的礼乐制度,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秩序追求都不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能接受、认同、推崇的.,甚至还可以说是有害的,但是尽管如此,在当时看来,他的这些思想仍然是杰出的、顺应历史潮流的,他的政治思想是古代封建帝王的精神支柱,成为集权制度的基础,历时数千年,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和《论语》都是历史上伟大的产物。
论语读后感9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论语》*一篇学而,*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因为已经列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论语通译》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论语》学习心得 篇29当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论语》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我的人都会惊讶的说:“你看得懂吗?”而我会自豪的说:“看得懂!”其实这本书很趣味。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在我国东周时期,由王全空东迁后日益衰败,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风,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在这期间,鲁国的孔子应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十分心痛。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规则,孔子为了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提山“克已复礼”的主张,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学”的理论。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遵重丄和关爱,就是重视老百姓,关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为此定现“仁”,孔了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我,使自我的言论行为都贴合的.要求。
这本中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些关干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教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我,恢复周礼,就是“仁”;以周礼为标准,时时处处严格安排,使自我的言行贴合周礼,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为了让自我的主张成为现时,于是四处游访,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可很终各个诸侯国由忙于争霸,所以没有理会孔子的主观,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鲁国……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十分气愤,因为孔子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很终他得到的却是拒绝,要不是个各诸侯国不听孔子的提议,所以才伤亡惨重。
《论语》这本书不但趣味,还能让你受益韭浅,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论语》学习心得 篇30“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让我们每星期做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教师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把书读好,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我读过一本书《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完美蓝图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里面故事十分精彩让我异常喜欢。
记得有一篇是这样: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他的祖先是名门,到了父亲那代家败了。张衡从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虽然家境贫寒,但张衡从不自暴自弃,放纵自我,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聪明,十分好学。经过各种办法找书来读,他对知识十分渴望。他喜欢晚上一个人对着天空数星星,满天星星吸引他渐渐地他对天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他喜欢听祖母讲婵娥奔月的故事,他边听边思考,为什么晚上会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里去。祖父留下好多书,他用几年时间就全部读完。张衡和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读了这篇故事深有感触,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惭愧。以前爸爸妈妈让我多写一些字,我就不高兴,一会儿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电视。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心里总有委屈,就明白让我写字。有一次,我把作业本上的`字写得东倒西歪。妈妈看见了让我擦掉重写,我不但没有写好,反而把作业本弄破了,妈妈狠狠地打了我,让我道歉,我也要把自我想法说出来,才认错。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妈妈严厉也写不好今日的字,我决定以后必须要听爸妈的话做一个学会感恩的好孩子。
书,使我开动脑筋,使我欢乐,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恶,书增长我知识开阔了我眼界,学会了感恩伴我成长。
《论语》学习心得 篇31真理是很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学会了谦逊,明白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相关。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明白了应当如何应对,在什么情景下是向教师请教的很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欢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为此,我痛苦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现教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境忐忑了。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准确的回答,教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之后,当我问起教师他是怎样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教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提高,总能从教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当我犯错时,教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罚。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多谢你与我同行。
《论语》学习心得 篇32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影响了中国,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并且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影响深远的书,恐怕也仅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每个星期的星期五午时,很终两节课是信息和《论语》阅读课,我觉得算是很放松的课了吧。信息课上完后,《论语》阅读课并不会让我感到有压力,教师带着我们读论语,释论语,析论语,并且结合日常生活。论语中大多都十分贴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适用至今。
李荣浩的一首歌《年少有为》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是啊!假如我年少有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关于这句话都有自我深刻的感受吧。在这硕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顽强。《论语》中有一则是孔子对自我人生的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我的规划,可我们一介凡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的。但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应当根据自身情景确立自我的梦想,平凡中亦可活出伟大。
未来好像十分遥远,但作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们每一天不得不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样,他们每一天也像我们一样。只是他们是拜孔子为师,主动向学;而我们此刻大多是被动学习,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十分的勤奋,而颜回是很勤奋的那个,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读到那里,我都会觉得汗颜,那么恶劣的环境,能乐观相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颜回一半刻苦勤奋好学,我相信给我们肯定不会差,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正在努力的同学们,众生皆苦,你也不能输啊。
《论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教会我们很人生的道理,多期望每个人在闲暇之余都能阅读阅读《论语》,学习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样或许就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